疾病中文名 | 胱氨酸症 | 疾病英文名 | Cystinosis |
别名 | 未知 | 患病率 | 1/200 000 |
遗传方式 | 常染色体隐性 | ICD编码 | E72.0 |
疾病分类 先天性代谢异常 氨基酸/有机酸代谢异常
病因
胱氨酸症是一种溶小体贮积症,因第17对染色体短臂13位置(17p13)的CTNS基因发生缺损,导致将胱氨酸(cystine)携出溶小体的运输酶(transporter)功能异常,使得胱氨酸堆积在细胞的溶小体上,进而造成组织及器官的病变。
症状
一、 肾病变型/幼儿型(Nephropathic cystinosis)
患者在初生的头几个月通常无症状,但到了6至9个月大时即渐渐出现厌食、呕吐、多尿、生长迟缓的情形,并出现肾脏等器官的病变。肾脏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范可尼氏症候群。
范可尼氏症候群(Renal tubular Fanconi syndrome):
常于婴儿6个月大时发生,因肾小管无法对水份、电解质、重碳酸盐、磷酸盐、钙、肉碱、葡萄糖及氨基酸等分子进行再吸收,而出现多尿、剧渴、脱水甚至酸中毒等症状。
电解质及氨基酸等分子的流失,将使患者并发多种病症;包括:(1)低磷酸盐佝偻症;常造成患者走路时的疼痛。(2)血钙过低;造成手脚抽搐,严重偏低时将妨碍心脏的正常传导。(3)偶有低血钠及低血镁的情形发生。(4)骨龄会较实际年龄落后。
因肾丝球的逐渐损坏,而出现严重的生长不良及肾丝球过滤率的逐渐减少,10岁左右即可能发生肾脏衰竭。
角膜胱氨酸结晶体(Corneal cystine crystals):
患者常在2-3岁时出现畏光的症状,经角膜检查,可发现眼睛角膜的胱氨酸结晶体(corneal crystals),也可在1岁之前发生。未经治疗的肾病变型患者在16个月大后常可发现此一表征。
此外常出现视网膜病变(Peripheral retinopathy)、反覆的角膜损伤(Recurrent corneal erosions)、视觉敏锐度变低等表征。有些幼年即发生眼睛病变的患者甚至会导致失明。
生长迟缓:
通常在六个月大时发现
内分泌失调:
可能出现甲状腺低下、脑下垂体性腺功能及胰岛素分泌失调等。
其他:
智力正常,但在疾病后期可能出现脑萎缩及神经学上的病变。
二、 中间型/青少年型(Intermediate cystinosis)
肾脏病变的症状较为轻微,发生时间也较晚,通常在6-8岁时发病。
三、 非肾病变型/成人型(Non-nephropathic cystinosis)
此型的病征为眼睛及骨髓上有胱氨酸的结晶体,通常只会出现畏光的症状。
诊断
可运用胱氨酸蛋白质结合技术(cystine binding protein assay),检测血中白血球的胱氨酸(cystine)浓度;肾病变型/幼儿型的数值常为正常人的50-100倍。此一检测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纤维组织、结膜组织及肌肉等细胞内胱氨酸浓度。亦可于怀孕的前三个月可从皮肤、羊水细胞或绒毛膜所培养的纤维组织细胞,进行产前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
研究发现半胱氨酸(cysteamine bitartrate,药品名为Cystagon)的药物治疗,为胱氨酸症的首选治疗方式,此一游离态的硫醇类物质,能自胱氨酸结构物中溶解出90%以上的胱氨酸细胞,将能有效控制肾病变型患者的病程进展。
长期的积极治疗,可避免或延缓肾脏衰竭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并能溶解出肌肉组织中堆积的胱氨酸,以减轻症状,增进患者生长发育的情形。
诊断后,应尽快提供治疗;若能于出生后一个月内即开始进行,常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成效,并有助于肾脏的生长,避免肾功能的恶化。长期治疗发现,虽然无法治愈疾病,但可显著地避免患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副作用上可能出现恶心及呕吐,但可能是因药物带有不悦的气味跟味道所致;最近研究建议可搭配使用胃肠用药─omeprazole,以改善肠胃上的不适。
但需注意的是,口服半胱氨酸的药物治疗,并无益于改善角膜胱氨酸结晶体,因此建议患者可使用半胱氨氢溴化物(Cysteamine hydrochloride)眼药水,能于数月内减轻角膜胱氨酸结晶体,数週内减轻眼睛的畏光;而戴深色或太阳眼镜,也能减少日光照射所带来的畏光问题。
主要的治疗目标是补充因肾脏病变所造成的电解质、氨基酸等物质的流失,包括水份、钠、钾、磷、钙、镁、维他命D…等,其摄取的量须根据患者的状况而定,并宜定时监测以达身体所需。
若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脑下垂体性腺功能等相关的内分泌失调的问题,则可接受相关的内分泌药物治疗。
来源:
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genehelp/article.html?articleID=Cystinosis&submenuIndex=0
最后修改时间:2014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