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中文名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 疾病英文名 |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
别名 | 未知 | 患病率 | 1-9/1 000 000 |
遗传方式 | 常染色体隐性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ICD编码 | G71.0 |
疾病分类 肌肉病变
症状
此症的临床表现可以依遗传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疾病名称(同义字)/代表基因 | 表现-症状 | 表现-虚弱部位 | 其他所见-小腿肌肉 | 其他所见-挛缩/脊椎侧弯 | 年龄-发病(平均) | 年龄-坐轮椅 |
肌聚糖病 LGMD2C/SGCG LGMD2D/SGCA LGMD2E/SGCB LGMD2F/SGCD | 基因产物完全缺陷:难以跑步,行走
基因产物部分缺陷:肌肉痉孪,运动不耐 | 近端肌肉 | 肥大 | 晚期发生 | 3-15岁 (平均8.5岁)
青少年-年轻成人 | ≈15岁 |
LGMD2A/CAPN3 | 难以跑步,行走,踮脚;背僵硬(少见) | 近端肌肉(臀部伸展肌和髋内收肌群正常),肩胛骨明显外翻 | 萎缩 | 早期发生 | 2-40岁 (平均8-15岁) | 在发病后11-28年 |
LGMD2B/DYSF 修肌蛋白缺乏症 | 无法踮脚;难以行走 | 远端肌肉和/或髋骨-股骨附近肌肉无力(无肩胛骨明显外翻) | 短暂的肥大(少见) | 17-23岁 | ||
LGMD2G/TCAP | 难以跑步,走路;垂足 | 近端及远端下肢肌肉,以及近端上肢无力 | 9-15岁 | 发病后≈18年 | ||
LGMD2H/TRIM3 | 面神经无力;步态摇摆(鸭步),上下楼梯困难 | 近端下肢肌肉;颈部 | 肌肉萎缩 | 无报告 | 1-9岁 | 晚年 |
LGMD2I/FKRP | 难以跑步,行走 | 近端肌肉:上肢>下肢 | 肥大 | 罕见,晚期发生 | 1.5-27岁 (平均11.5岁) | 发病后23-26年 |
LGMD2J/TTN | 近端肌肉 | 5-25岁 | 平均在发病后20岁 | |||
LGMD2K/POMT1 | 易疲劳,上楼梯和跑步困难;有限的语言发展伴随认知延迟
| 轻微的无力;近端>远端 | 大腿和小腿肌肉肥大
| 5位病人中有2位脚踝挛缩;1位患者有手肘,脊椎,和颈部挛缩 | 1-3岁 | ≈17岁 (依据1位;其余4位,7-17岁,仍然可行走) |
LGMD2L/ANO5 | 近端上下肢无力和/或用脚趾站立困难;成人期发病(>20岁) | 近端髋骨-股骨附近肌肉或下肢远端 | 四头肌,腘绳肌和肱二头肌萎缩 | 挛缩(手腕,手指,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 青少年-五十几岁
| 没有报告 |
LGMD2M/FKTN | 早发性的肌无力,爬楼梯困难,并发其它疾病时更严重的衰弱,对类固醇有反应 | 近端肌肉:下肢>上肢 | 小腿,大腿,和肱三头肌的异常肥大 | 没有报告 | 4个月-4岁 | 没有报告 |
LGMD2N/POMT2 | 跑步和起身缓慢 | 无 | 小腿肌肥大 | 肩胛骨明显外翻和轻微的脊椎前凸;智力障碍 | 18个月 | 20岁(1位病人) |
LGMD2O/POMGNT1 | 坐姿站起和爬楼梯困难;严重近视 | 近端肌肉>末端 | 小腿和四头肌肥大;腘绳肌和三角肌消瘦 | 脚踝挛缩 | 12岁 | 19岁(1位病人) |
LGMD2Q/PLEC | 运动的里程碑延迟,爬楼梯有困难 | 近端肌肉 | 一名病人肌肉萎缩 | 一名病人多处挛缩 | 2-3岁 | 24岁(1位病人) |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名称 | 发病年龄(平均) | 表现-征状 | 表现-征兆 | 晚期表现 |
LGMD1A 肌收缩蛋白缺乏症(Myotilinopathy) | 18-40岁 | 近端肌肉无力 | 阿基里斯腱紧缩;鼻音,构音障碍(50%);呼吸功能不全和吞咽困难 | 末端肌肉无力 |
LGMD1B | 出生到成年;1/2是儿童时期发病 | 近端下肢无力 | 轻微的手肘挛缩 | 心律不整和其他心脏的并发症(25-45岁) 猝死 |
LGMD1C 窖蛋白缺乏症(Caveolinopathy) | ≈5岁 | 肌肉抽筋 近端肌肉轻微-中度的无力 波纹肌肉病 | 小腿肌肥大 | |
LGMD1D | <25岁 | 心脏传导缺失,近端肌肉无力 | 所有人保持可走动 | |
LGMD1E | 18-40岁 | 近端下肢或末端肌肉无力逐渐到未影响区域 | 1位病人轻微的脚跟挛缩 | 在45-62岁时坐轮椅 |
LGMD1F | 1-58岁 | 近端上肢和下肢肌肉无力 | 血清肌酸激酶异常(正常到正常的20倍) | 末端肌肉无力 |
LGMD1G | 30-47岁 | 近端下肢肌肉无力 | 渐进的手指活动受限和脚趾弯曲 | 近端上肢肌肉无力 |
LGMD1H | 16-50岁(平均39岁) | 近端下肢肌肉无力 | 肢带肌肉发育不良伴随小腿肌肥大 |
诊断
肢带型肌肉营养不良典型的在肌肉活体组织检查中显示退化/新生夹杂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这常跟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有关。在被怀疑有肢带型肌肉营养不良的男性和女性中,首先必须排除性联遗传型的肌肉营养不良。生化测验(例如,免疫染色和免疫转渍的蛋白质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的分型,例如是属于肌聚糖病,远端肌无力,修肌蛋白缺乏症,或O-连结的糖基化缺失(也被认为是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症)等。在一些案例中,完全或部分的特定蛋白的缺失可以经由基因检测确认。目前诊断还是以基因检测为主。目前国外有多家实验室提供肢带型肌肉营养不良多基因组检测服务。
1.常染色体隐性
型式 | 血清肌酸激酶浓度 | 肌肉活体检查组织学 | 肌肉蛋白(生物化学)检测 | 分子遗传检测 | 蛋白质(生物化学)检测 |
α-肌聚糖病 | 轻微到异常上升 | 肌肉病变 | 减少或完全缺乏肌聚糖蛋白抗体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β-肌聚糖病 | |||||
γ-肌聚糖病 | |||||
δ-肌聚糖病 | |||||
远端肌病 | 通常是正常的5-80倍,但可以是正常的 | 纤维的退化和新生,中央核,纤维大小改变,肌内膜纤维化 | 免疫转渍上钙蛋白酶-3缺乏,失去钙蛋白酶-3的自溶能力 | 可行 | 临床(免疫转渍和组织化学) |
修肌蛋白缺乏症 | 通常>正常的100倍 | 有时发现明显的发炎 | 免疫转渍上dysferlin蛋白缺乏或部份缺乏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转渍) |
连续蛋白缺乏症 | 正常的3-17倍 | 肌病的着边空泡改变 | 缺乏连续蛋白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2H | 正常的4-30倍 | 退化和新生使纤维大小改变,中央核和肌内膜纤维化 | 不可用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2I | 正常到异常上升 | 第1型的肌肉纤维优势和纤维坏死及新生使纤维大小改变 | 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减少改变;α-层黏连蛋白轻微减少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转渍上糖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 |
LGMD2J | 异常上升 | 肌病改变 | 钙蛋白酶-3几乎完全没有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2K | 正常的20-40倍 | 轻微的纤维化;纤维大小改变;纤维的新生和坏死;多中央核的肥大肌纤维 | 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减少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转渍上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 |
LGMD2L | 异常上升 | 肌病或营养不良改变 | 不可用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2M | 正常的4-50倍 | 肌肉营养不良经常伴随发炎浸润 | 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减少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转渍上糖基化的α-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 |
LGMD2N | |||||
LGMD2O | |||||
LGMD2Q | 异常上升 | 营养不良或肌病改变 | 网蛋白减少 | 可行 | 不可用 |
2.常染色体显性
型式 | 血清肌酸激酶浓度 | 肌肉活体检查组织学 | 肌肉蛋白(生物化学)检测 | 分子遗传检测 | 蛋白质(生物化学)检测 |
LGMD1A | 正常或轻微的上升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正常的肌收缩蛋白;层黏连蛋白γ1减少 | 中央核及纤维大小改变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1B | 正常或轻微的上升 | 肌病改变 | 不可用 | 可行 | 不可用 |
LGMD1D | 正常的2-4倍 | 肌内膜纤维和着边空泡肌病改变;零散的COX-negative纤维 | 包含阳性的DNAJB6 | 不可用 | 不可用 |
LGMD1E | 正常的1-4倍 | 纤维大小可变;肌内膜结缔组织增加 | 不可用 | 可行 | 不可用 |
窖蛋白缺乏症 | 正常的4-25倍 | 肌病改变 | 免疫萤光检察和西方转渍微囊蛋白-3减少;dysferlin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减少及在西方转渍正常表现 | 可行 | 临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转渍) |
LGMD1F | 正常到正常的20倍 | 纤维大小可变伴随结缔组织增加 | 不可用 | 不可用 | 不可用 |
LGMD1G | 正常到正常的9倍 | 纤维大小可变伴随纤维坏死和着边空泡 | 缩肌蛋白,肌聚糖蛋白,钙蛋白酶-3,连续蛋白在免疫染色中正常 | 不可用 | 不可用 |
LGMD1H | 正常到正常的10倍 | 肌病改变和肌膜下粒线体堆积;罕见,红色褴褛肌 | 不可用 | 不可用 | 不可用 |
治疗
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式。处理应该尽可能的依每个病人和每个特殊的亚型量身订做。治疗的目标为延长寿命及增进生活品质。方法包含体重控制避免肥胖,物理治疗和伸展运动来促进机动性以及避免挛缩,运用辅助药物来帮助步行和移动,外科介入骨科的并发症,使用呼吸辅助器,监控心脏病变,以及社交及情绪帮助和鼓励。
来源
http://www.orpha.net
最后修改时间:2014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