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中文名 | 戈谢病 | 疾病英文名 | Gaucher’s disease |
别名 | 高雪氏症 | 患病率 | 1-9 / 100 000 |
遗传方式 | 常染色体隐性 | ICD编码 | E75.2 |
疾病分类 先天性代谢异常 脂质储积
病因
为一种少见的糖脂类贮积症,是因患者体内葡萄糖脑甘脂酵素(acid B-glucosidase)基因的突变所引起的。此酵素主要负责将glucosylceramide分解成较小的分子,而此区的突变则使得糖脂类大分子新陈代谢无法顺利进行,glucosylceramide的逐渐堆积在骨髓细胞及各器官,部份的个案还可能会堆积在脑部或神经系统,患者会有肝脾肿大、贫血、出血倾向及骨骼发育障碍等明显症状。
症状
特征 | 第一型 | 第二型 | 第三型 |
发病期 | 孩童期/青春期 | 婴儿期 | 孩童期 |
脾脏肿大 | + → +++ | ++ | + → +++ |
肝脏肿大 | + → +++ | ++ | + → +++ |
骨头疾病骨头危象 | - → +++ | -- | + → +++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无 | ++ | + → +++ |
存活期 | 6~80岁 | ~2岁 | 2~60岁 |
发生率 | ~1/60,000至1/200,000 | <1/100,000 | <1/500,000 |
诊断
根据肝大、脾大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骨髓检查见有典型戈谢细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应做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GC活性测定。脑电图检查可早发现神经系统浸润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异常波型。Ⅲ型患者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很难与I型鉴别。通过脑电图检查可预言患者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诊断:患者的母亲再次妊娠时可取绒毛或羊水细胞经酶活性测定做产前诊断,若患者的基因型已确定也可做产前基因诊断。对有该病家族史的孕妇,可测定培养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中的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进行产前诊断。近来,亦已开始藉助PCR方法进行DNA分析,更为容易。如已有一孩为该病患者,则以后的胎儿中有50%可能患有本病,故应对胎儿进行产前酶活力检测,必要时进行人工流产。
治疗
在1991年,酶替代治疗(ERT)变成对戈谢病第一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由根据研究提供的改性型葡糖脑苷脂酶组成。治疗每隔两周治疗一次,每次花1-2小时。酶替代疗法能缓解戈谢病的症状,让患者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
以往对戈谢氏病仅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支持、营养、输血或输红细胞,对Ⅱ型患者还需给予止痛、解痉等。脾切除适用于巨脾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为了预防脾破裂、改善出血和感染症状,对I型和部分Ⅲ型戈谢氏病患者建议行脾切除术。随着酶替代治疗(ERT)的推广,目前已很少应用脾脏切除术缓解症状。
1989年,国外开始使用胎盘提取的阿糖苷酶(algIucerase)治疗戈谢氏病,1991年又推出了基因重组的酶制剂伊米苷酶(imiglucerase)应用于临床。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5000例患者应用ERT,部分患者用药超过10年。大量文献报告证明ERT安全有效。ERT不良反应较少,约15%患者产生IgG抗体(大部分出现在前6个月,1年以后很少出现),3%~4%患者产生lgE抗体和过敏反应。经过持续ERT,一般约24~36个月后IgG抗体会逐渐转阴。
葡萄糖脑苷脂合成抑制剂N-丁基-脱氧野尻霉素(N-butyl-deoxynojirimycin)已通过美国FDA以及欧洲EMEA认证,应用于成人轻症戈谢氏病患者,但尚未批准应用于儿童,为口服制剂,应用相对方便,不良反应为腹泻、感觉异常以及轻微震颤,以及轻微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可以控制。另外,脱氧野尻霉素的衍生物即神经酰胺的类似物已经完成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令人满意。据悉,目前国际上有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戈谢氏病的报道,但病例很少,尚缺乏循证医学的基础。并发症脾脏正常结构遭破坏和纤维化;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脊椎骨、股骨呈骨质囊性侵蚀和病理骨折;脑内的颅神经核、基底节、丘脑、小脑和锥体束等处的神经元退行性变等。
资料来源:1.http://www.orpha.net
2.http://www.tfrd.org.tw/tfrd/intro_a#
3.百度百科
最后修改时间:201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