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看病”到“好看病”,从“看上病”到“看好病”,这就是患者看病需求的新变化。2018年1月4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提出了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实深化。近日,中日医院医务处负责人应娇茜做客《院长谈改善医疗服务》专栏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中日医院医务处负责人应娇茜
建立“床位调配中心”提高床位使用率
众所周知,大医院 “一床难求”成为常见现象。那么,中日医院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缓解床位紧张的压力呢?在访谈现场,应娇茜介绍到,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2016年,该院在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的过程中,成立了“床位调配中心”,将全院床位进行统一调配。成立床位调配中心的意义在于,对于患者的危急重症优先予以抢救,对于重点专科病人或者是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给予合理化的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床位调配中心”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时,也提高了该院医疗资源利用率。通过医院的统一调配,提高床位的周转,提高床位的使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这样能够让有限的床位提供给更多的患者进行使用。
不断优化就诊流程让患者少排队
因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些词汇早已不再陌生。那么,中日医院在优化就诊流程,推进数字化建设方面,又有何举措呢?据应娇茜介绍,中日医院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将自助挂号机、缴费机一体化的设施推进到医院各项工作里面来,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可通过APP、医院官网、电话等七个渠道进行预约挂号。
多措并举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也是新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其中的一项要求。那么,中日医院在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应娇茜介绍到,多学科诊疗模式对疑难病患者的一种非常好的诊治的形式和流程。
为推广多学科诊疗的模式,首先,中日医院在门诊开具了19个多学科联合诊治的门诊,例如有眼睛看不清东西的患者来就医,有可能是眼睛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脑部的问题,有可能是心理的问题,那么,患者就由眼科疾病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来进行诊治。值得注意的事,有了这些多学科联合门诊后,患者在各科之间减少了来回挂号,来回排队等环节,真正地实现了患者“少跑路、少花钱、疗效更好”。
再者,在住院部,中日医院成立MDT的多学科联合团队,把18项核心制度里面的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嵌到多学科的讨论中。这对于肿瘤疾病或者是疑难病,或者是少见病、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外,在访谈现场,应娇茜强调,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方面,中日医院是北京市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也是朝阳区的重点定点单位。全院针对高危孕产妇有专门的救治流程,而启动这样应急预案,对患者是非常好的生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