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媒体报道,4+7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之后,药店中很多常用药品大幅涨价,有的药涨幅一个月内超过50%,更有甚者涨幅高达900%。业内人士介绍,医院内部药品价格下降,医院外的药品价格上涨,因为院外市场的药品是由企业自主定价的。(3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之所以会出现“医院内部药品价格下降,医院外的药品价格上涨”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院内部药品经历了带量采购,医保部门通过保障销量的方式换取药企大幅度降价,假如药企不降价,就会失去医院用药这块巨大的蛋糕。但医院外的药品由于不在带量采购的范围之内,没有量来换价,涨价就成为可能。并且,医院内的药品利润下降,客观上可导致药企通过院外药品来提高利润。
假如将列入带量采购目录的药品称为“带量药品”,那么,没有列入目录的则可称为“无量药品”。带量药品在医院内降价后,药店很难再将它的价格涨上去,否则患者会用脚投票,到医院开药。但一些无量药品如不少非处方药等,医院里根本没有,或者即使医院有,但不可能每样药都列入带量采购目录,也难以降价;甚至即使列入带量采购目录,但一些药品如罕见病用药等,本身的用量极小,药企看不上这点量,也不愿多让价。
一边是大幅降价,一边是大幅涨价,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现象警示我们,药品带量采购的成效固然巨大,但部分药品逆向涨价的现象也不能忽视。药价具有连带性,比如不少药品虽然名称与用途不同,但有相同的原料药,这种原料药就会成为药价联动的纽带,使当前已大幅降价的药品最终也出现跟风涨价。
药品带量采购需顾及“无量药品”,否则,药价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带量采购的药品目录应涵盖尽量多的品种,使涨价药品容易找到同品种替代品。对于一些“孤儿药”和廉价好药,则应该采取差异化政策,这些药的销量少,价格也没有什么下压空间,再以量换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应反过来“以价换量”,在确保有药可用的前提下,再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此外,在通过带量采购压低药价的同时,还应该立足源头来把控价格。当前一些药品之所以出现价格暴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料药大幅涨价,生产成本大增,药企想降价也没有能力。药品带量采购模式可以前置到原料药阶段,动员下游药企共同向原料药生产企业议价,通过较大的销量保证换取原料药价格下降,从根源上确保药价下降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