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那一天会到来,但到来时,我还是没有做好准备。”网友小A放学回家,发现家里的长辈齐齐的围坐在客厅。父亲大口大口的抽着烟,母亲红着眼睛说:“哥哥享福去了”。
小A的哥哥是一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这种罕见病在医学上的表述为一组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细胞本身的病变。家人眼睁睁看着他从正常行走,到腿部肌肉萎缩只能坐在轮椅上,再到最后全身肌肉无力,呼吸不畅直至死亡,却没有药品可以有效救治。
这个家庭的遭遇只是一个微小的缩影——在中国,有7万人罹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以及背后的家庭,一直在和疾病抗争,却时时面临无从治疗、无药可用的局面。在政策推动下,孤儿药的研发热潮兴起带来希望,但罕见病临床数据的匮乏,让研发举步维艰。破解“数据”难题,成为一个愈发重要的行业命题。
无从治疗 无药可用 罕见病多为遗传性疾病,已经被发现有6 000~8 000种。通常是基因突变所导致,诊断极为困难。现下医学界对罕见病的了解非常有限,医生无法诊断出疾病,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若盲目治疗则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罕见病发病率低,普通医生平时很少遇到,加上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不足,独立确诊病症难度很大。”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说。 作为诊疗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医院,协和医每年都会接诊许多罕见病患者。这些患者在来协和就诊前,通常已经在国内各大医院辗转。据专家介绍,大多数罕见病的检测方法复杂,设备、试剂昂贵,不仅考验医院的就诊条件,更是考验患病家庭的经济能力水平。在我国,能够得到明确诊断的罕见病患者不足40%,平均确诊时间超过5年,诊断费用在5万元左右。 除了确诊困难,更让人忧心的是,罕见病群体往往要面对无药可治的困境。 “7000多种罕见病,到现在是没药可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曾提到,罕见病患者一药难求,甚至无药可依从。 目前,我国的孤儿药研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罕见病的药物研发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不足,国外有的药我们没有引进来,国外没有的药我们就根本没有。”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崔丽英感慨万千。不仅如此,价格昂贵的药物研发难,上市难,支付更为困难,而价格过低的药物,面临严重的断供危机。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19年8月4日,北京某酒吧在夜幕中迎来了今夜的入场观众,他们都是为了8772乐队的首张专辑《从不罕见》而来。“8772”是“病痛挑战”拼音首字母的数字变形,乐队成员均由罕见病、残障人士组成,自2015年成立起,乐队就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罕见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任何样子都可能。”乐队成员崔莹说。他们所代表的罕见病群体为了生存而艰难的行走着,罕见病患者们组建了大量病友组织,不久前的“罕交会”,105个病友组织来到现场,规模最大的时候有近7万人参会;通过与媒体的连线,2014年,“冰桶挑战”让罕见病进入公众视野;此外,他们开始与药企、医院、政府接触,希望能让罕见病患者的诉求得到最真实的反馈,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委员的专家和医生代表与罕见病患者组织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看到,从罕见病群体自身,到卫健管理部门,再扩展到整个社会,对于罕见病的治疗应日益重视。 在多方推动下,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成立罕见病诊疗和保障专家委员会,出台一系列的措施。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含121种疾病,白化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疾病都被收录,为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版)的通知,选取了324家医院作为协作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有了政策的加持,近年来药企对孤儿药的开发热情日益高涨,有消息称中国本土药企将开启罕见病药物规模研发的“破冰”之旅。在全球范围内,医药巨头也正在加码。如,2018年4月,武田制药斥资650亿美元收购罕见病巨头夏尔。2019年第一季度,罗氏以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基因治疗先驱Spark Therapeutics,拓展罕见病领域的布局。百健以8.77亿美元收购英国基因疗法公司Nightstar,Nightstar的产品管线主要用于治疗罕见眼病。围绕着罕见病开展的孤儿药研发,如同星星之火,在未知的疾病草原上蔓延开来。 打通生命的数据藩篱 实际上,和罕见病一样,孤儿药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得到统一。但通常认为应该满足以下三点:目标患者较少,用于治疗危重疾病,易开发成功。罕见病医药市场需求的迫切性,注定了孤儿药开发空间的广阔,市场竞争相对较小。 对于单基因罕见病而言,由于发病机制相对明确,靶点容易选定,研发的成功率也较高,如畅销全球的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等。基于此,欧美药企研发药物的重要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先做孤儿药,再扩适应证。2019年5月,CDE发布《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基本考虑》(征求意见稿)中,确定了RWE在罕见病治疗药物、修订适应证场景中的应用,引发行业热议。在孤儿药上市后开展RWS研究,已成为扩充药物适应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扩充适应证并不能完全解决罕见病的用药问题,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依然困难重重。 “关键在于缺乏药品研发的数据”。罕见病患者群体小,又分布在全国范围,没有足够的患者样本,就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治疗药物的开发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数据,你有的只是意见而已。”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的王奕鸥对此也深感无奈。 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让解决“数据”这件事有了可能。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度结构化处理,纳入多种罕见病领域的患者,建立从患者招募到临床研究和药物上市的全流程,为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加速药物的研发与适应证的拓宽,从而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助力临床研究,是过去3年,乃至未来3年整个行业都在寻找的临床研究破局点。”零氪科技CEO张天泽曾谈到这一点,“比如,当做到了汇聚数据汇聚患者,当新药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临床实验都已经储备了达到标准的入组患者,为药品更快地在中国上市,做好了数据储备。” 我们相信在政府、医院、药企以及大数据科技公司的多方推动下,打通生命的数据藩篱,将给罕见病药物研发带来新的局面。 注:本文部分案例来源于知乎用户Eminem、王大壮,对案例有适当文学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