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药是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对于我国大多数罕见病患者来说,国外药品“进不来”“用不起”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今,随着真实世界证据逐步受到国际认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缺药困境有望得到缓解。
9月20日,由上海四叶草罕见病家庭关爱中心(以下简称CORD)主办、深圳市医学会支持的“2019第八届罕见病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大会发布了《患者社群组织如何推动药物研发——全球经验》(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首次基于全球经验引入,科学研究药物研发过程中患者社群的具体作用及其重要性的研究报告,旨在为患者组织赋能、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消除偏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2019年5月29日发布的《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基本考虑(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定义,真实世界研究是在真实世界环境下收集与患者有关的数据(真实世界数据),通过分析,获得医疗产品的使用价值及潜在获益或风险的临床证据(真实世界证据),其主要研究类型是观察性研究,也可以是实用临床试验。
所谓罕见病,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少见,也就是发病率比较低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是指那些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
关于我国究竟有多少罕见病人,目前并未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马瑞教授等人在2011年曾推算出我国罕见病患者约1680万人,央视在2019年3月份引述专家说法称,我国有近2000万的罕见病患者,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
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和艾昆纬中国( IQVIA)联合发布的《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2019》显示,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五部门2018年5月联合印发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共计有治疗74种罕见病的162种治疗药品在全球上市,但仅有83种(51%)进入中国,可治疗53种罕见病。然而,在中国明确以罕见病适应症注册的药品仅有55种,仅涉及31种罕见病。
“对于病人来讲,因为没有可用药物,这个疾病对他们生存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艾昆纬大中华区真实世界洞察负责人谢洋博士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表示。
来自患者组织、跨国药企、咨询公司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罕见病人数少、临床需求远未被满足,用真实世界证据补充临床试验数据,不仅可以提高罕见病药品审评速度,也能为罕见病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与被称为药品研发中“金标准”的临床试验不同,真实世界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来自于实际看病过程,包括电子病历、医保数据、患者登记单等,与临床用药非常接近。
近年来,真实世界证据由于其试验样本量大、试验结果适用性较广逐渐成为国际认可的药物研发及测试疗效和安全性的新路径。
2016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1世纪治疗法案》,明确规定了真实世界证据在药物评审中的两个用途:用来支持已获批的药物进行扩大其适应症的批准,以及用来支持或满足已获批的临床试验的相关需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发布的上述《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用真实世界证据分析获得的证据支持药物上市前临床研发和上市后再评价等环节。
而据业内专家对界面新闻介绍,由于欧美国家对孤儿药研发的政策激励,市场上绝大多数罕见病药物仍由欧美药企主导,国内患者只能被动等待相关药品在国内注册。
实际上,为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发布多项政策文件向罕见病药物倾斜。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和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均提出,罕见病可以在申报临床试验时提出减少或免做临床试验的申请。2019年8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六条也提出对罕见病新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8年,药审中心共将313件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其中儿童用药和罕见病用药63件。
不过,依据相关规定,创新药只有在国外完成一期临床后,才可到国内申请后续临床试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境外创新药入华的延迟。谢洋表示,从临床实验的招募和入组,罕见病的临床研究和入组都面临极大挑战。此外,由于罕见病药物的使用数量少,从企业的角度分摊下来,导致临床研究的费用最终比非罕见病药物的费用要高很多。
跨国药企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副总裁李玮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传统临床试验的过程需要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罕见病人本来就不多,还把一半的病人“浪费”在对照组上,这并不合理。
“如果能够用真实世界的数据来展示疾病的自然特征(即不用药情况下,疾病的自然转变过程),将之与实验组进行对比,既减少了时间上的投入,也减少了成本;对于患者来讲,其实可以更快地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治疗。” 李玮称。
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允许药物用真实世界证据代替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可能会发生并没有严谨证据链条的药物获批上市的情况,引发疗效和安全的风险。
“现实中,医生往往将更有效的新药留给病情更重的患者,因为老药对于他们已经没用了,但很可能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新药的治疗效果更差。”谢洋认为,这并不是药的问题,而是病人本身病情加重导致,最终形成的真实世界证据确实会受到低质量数据的干扰。
因此,如何提高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的数量,以及质量,成为又一个突破点。
“实际上,一个患者真正在临床上接触医生的时间是很少的,很可能一年只看2、3次医生,而绝大部分的时间和患者自己数据,都没有被记录下来。”上海四叶草罕见病家庭关爱中心创始人黄如方告诉界面新闻,如果这些数据都能够成为真实世界研究的一部分,并且跟主治医生的数据结合起来,将会对罕见病研究产生重大价值。
跨国药企武田制药亚洲开发中心负责人、医学博士王璘认为,如果患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让药企更好的了解他的病程、他的病症,以及患者实际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疾病解决方案 ,“真正把这么庞大的数据很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