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名为“冰桶挑战”的活动席卷全球,引发全世界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病人(俗称“渐冻人”)的关注。实际上在医药学领域,包括“渐冻人”、“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不自觉跳舞”(亨廷顿舞蹈症)、“松软儿”(脊髓性肌萎缩症)在内的这些疾病,有一个统称——罕见病。
所谓罕见病,主要指发生率极低的疾病或病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影响低于20万人(发病率低于1/1500)的疾病被定义为罕见病;日本为小于1/2500;欧盟为小于1/2000;我国将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
尽管单一罕见病患者在总人口中占比并不大,但事实上罕见病却并不罕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7000种罕见病,所有患者累计起来,总人数接近4亿。也就是说,每不到20个人里,就有一名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大多由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引起,通常具有单病种发生率低、遗传为主、病情严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可治疗性低等特点。由于大多数罕见病源于遗传缺陷,所以患者往往出生即携带疾病,儿童时期即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全球罕见病领域现状概览
图片来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1982年,美国的罕见病家庭和支持团体成立了一个“非正式联盟”,呼吁立法支持孤儿药和治疗罕见病的药物研发,1983年,这个组织成功使美国国会通过了“孤儿药法案”,该法案制定了发展孤儿药的诸多激励性措施。30多年过去了,FDA共认证近3000个孤儿药,获批的有500多个。尽管成绩斐然,然而与7000多种罕见病相比,这远不能满足迫切的临床需求。
图片来源:上海四叶草罕见病家庭关爱中心官网
孤儿药由于受众很小,潜在市场极小,各大制药企业对其研发一直缺乏兴趣。但随着整个社会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国际罕见病日”得以设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孤儿药的研发。
同时由于常见疾病的药物研发越来越难,效率持续下降,各大药企开始纷纷看好尚未被开垦的孤儿药热土,竞相卷入研发孤儿药产品管线的激烈竞争中。2013~2017年全球在研新药中,孤儿药种类逐年递增,从2013年265种到2017年1480种,增长近560%。可以预见,在全球孤儿药研发浪潮的推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研发行列,整个市场潜力将被充分激活,孤儿药研发也会打开格局,上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图片来源:Evaluate Pharma、华泰证券研究所
药明康德作为新药研发赋能平台,在全球新药研发的产业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接了成千上万个客户的研发需求,其中不乏专注孤儿药的新药研发公司,在这其中,Wave Life Sciences就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孤儿药的基因药物公司。
Wave利用其独有的PRISM药物开发平台,对药物分子精确设计, 优化和生产立体纯寡核苷酸,从而靶向治疗各种遗传疾病。其目前有三个项目已经推进到临床开发阶段。其中,治疗肌营养不良症(DMD)项目,正处于2/3期临床试验。治疗亨廷顿病(HD)和治疗遗传性眼病项目也已经推进到临床前研究。
图片来源:Wave Life Sciences Ltd.
这三个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药明康德新药研发平台的关键助力。自2015年5月起,IDSU与Wave就展开了药物化学相关合作,此后四年间药明康德药物研发国际服务部为Wave提供了数百个小分子手性前体以及核苷衍生物,应用于核苷关键片段的合成。近期更是利用最新发表的论文策略,为客户合成了多个手性纯的寡核苷酸化合物前体,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成功的可能性,为Wave的研发项目给予了极大助力。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药明康德不断为客户赋能,助力客户在罕见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为各种罕见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履行了自身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