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种疾病的患病率很低,但国际上公认的罕见病约有5000-8000种,加起来预计患者总数可以达到3亿人,仅中国的罕见病患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千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因罕见病患病人数少、缺医少药,所以也被称为“孤儿病”。那么,有哪些疾病属于罕见病?罕见病到底有多罕见?这些患者面临着怎样的诊疗和用药难题?腾讯新闻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邀请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博士张志宇为你解读。
国际罕见病日由何而来?
二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国际罕见病日,这个“小众”的节日起源于2008年2月29日,在这个四年才会出现一次的“罕见”日子里,为加深人们对于罕见病及罕见病患者的了解,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在欧洲20多个国家举行了多种活动,呼吁社会认识罕见病,推动制药企业投入研发罕见病药物。
此后,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等国家的多个罕见病组织都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罕见病日,中国的也有罕见病组织参与其中。
今年是国际罕见病日走过的第13个年头,EURODIS官方公布的主题是:we are the 300 million。中国是全球罕见病日活动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为呼应全球国际罕见病日活动,结合当前国情,中国罕见病联盟发布今年中文主题为“隔离病毒,爱不隔断”。在这个罕见病患者的节日中,我们将要带大家走进罕见病,了解罕见病。
什么是罕见病?
说起“罕见病”这个词,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你一定已经对它有所了解:可能见过电视中脆弱的“瓷娃娃”(成骨不全症);关注过前几年风靡社交媒体的冰桶挑战、曾为科学巨人霍金的陨落而惋惜(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亦或是歌手周杰伦(强直性脊柱炎)的粉丝。如果你有孩子的话,也肯定有过宝宝出生后采血进行遗传病筛查的经历(先天性耳聋、苯丙酮尿症等),这些涉及到的疾病其实可能就是罕见病的一种。
罕见病,顾名思义指的是患病率极低的疾病。目前国际上对罕见病并没有被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美国在其孤儿药法案中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总人数低于 20 万的疾病;欧盟对罕见病的定义是患病率低于 50/100 000 的慢性、渐进性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日本将患者总数不超过50 000人,或者患病率低于40/100000 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我国台湾地区的《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则将罕见病 定义为患病率在 10/100 000 以下,或经审定被纳入的疾病。国际药物经济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罕见病研究小组对罕见病国际定义的综述显示,在已给出的罕见病定义的国家和地区中,定义中提到的患病率均值为 40/10 000,而中国大陆目前尚无罕见病的官方定义。
罕见病真的很罕见吗?
虽然每种疾病的患病率很低,但国际上公认的罕见病约有5000-8000种,加起来预计患者总数可以达到3亿人,仅中国的罕见病患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千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
如果按照每一个家庭出现一个患者,它的不幸将至少波及到患者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子女,再加上对于疾病对于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初步统计可能受到罕见病负面影响的总数会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0甚至以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了罕见病患者其实并不罕见。
罕见病的诊断难在哪?
因罕见病患病人数少、缺医少药,所以也被称为“孤儿病(orphan diseases)”,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orphan drug)”。大约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但能够被有效治疗的病种寥寥无几。
在罕见病领域,有一句话,叫做“比罕见病更罕见的,是看罕见病的医生”,罕见病的诊断需要极高的医学专业水平和专精罕见病的专家及机构,但这种条件实际上很难满足。全球罕见病由诊断到治疗平均需要5年,在中国,这个时间预计会更长。
根据中国首个关于罕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布的《中国罕见病研究报告(2018)》,超过60%的患者在曾遭遇过误诊,43%的患者需要在4家及以上医院就诊后才能确诊,甚至有患者需要辗转20余家医院才获得确诊。
罕见病真的“无药可治”?
当诊断之后,患者们将要面临的下一个困难就是治疗难。由于罕见病的繁多种类和每种疾病稀少的患者数量,导致我们对于很多罕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甚了解,基础研究领域的缺位使得药物研发无从谈起。许多罕见病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药可治”。
目前只有5%的罕见病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患者人数的稀少同样限制了药物企业的开发热情,从商业角度来讲,针对极少数患者进行孤儿药的研发是一件投入巨大、过程艰难,回报有限的工程,甚至有可能无法收回研发和生产成本。据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发表在《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的文章估算,从商业角度来讲,如果某种疾病在中国的患病人数低于50万,制药企业就会缺乏研发新药的动力。
如果身为不幸中稍微幸运一些的“5%”,即使疾病有对应的药物可以治疗,罕见病患者又将面临“保障难”。有的罕见病已经具有相应的药物,但尚未通过审批程序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或是在国内超适应症用药,又或是没有被医保覆盖,需要患者自费解决。但是,孤儿药商业化的难度在于受众少,药价高,如果医保不覆盖,药企就没有研发动力,患者也面临药价高企的问题。而且,由于药占比、采购限价、地域限制等原因,用药无法得到保障,不少罕见病人都尝过“断药”之痛。另外,罕见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专业医疗中心的医疗支持、应对疾病的心理健康支持以及罕见病患者组织的社会支持,这些资源的缺失都会给疾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诊治罕见病 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从上面可以看出,罕见病的诊治,不光是医学或生物学范畴的问题,很多时候涉及到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方面。无论是推动孤儿药的研发,或是医疗及保障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作为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先行者,美国在孤儿药研发以及患者医疗援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美国孤儿药法案”,为罕见病药物开发提供政策保障,药企开发孤儿药可获得减税、药物专享开发权、快速审批通道以及科研基金申请的优先权。此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又先后通过了多种加快药物审批上市的途径,包括快速通道指定、优先审评途径、加速批准指定、突破性治疗药物指定等,以保证关键新药能够以最快速度进入市场。
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盟、日韩、澳大利亚等也都制定有罕见病相关政策和法律,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除了国家层面的罕见病政策外,这些国家或地区还推出了配套的新药和治疗方案审批、罕见病筛查、医疗保障覆盖等具体措施。
例如,欧盟为罕见病推出了多个项目,包括罕见病研究成果迅速转化的EJP RD、推广罕见病诊断与治疗的IRDiRC、统合欧洲各国罕见病政策的europlan等等,欧洲药品管理局也为孤儿药的审核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早在1997年法国建立的Orphanet现已拓展到四十余个国家,覆盖罕见病由疾病机制研究、临床试验、专家及专业机构导航及患者组织统合等各个领域。
日本方面,日本医药品医疗机器统合机构(相当于FDA)早在2011年就为孤儿药成立了跨部门的合作组,并提出将会优先保证接受孤儿药相关的咨询,推动孤儿药的临床试验。
面对罕见病,我们做了什么?
对罕见病的关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我们国家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差距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尽管如此,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的罕见病事业正在逐步走上正轨。
2008年,成骨不全症患者王奕鸥与同伴黄如方发起成立国内第一家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关怀协会”,将罕见病带入了大众视野。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支持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研发。
同年,全国首个全国性罕见病注册登记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启动。
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含121种罕见病,为各部门开展罕见病管理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年,《中国罕见病研究报告(2018)》发布,这是中国第一份有关罕见病的综合研究报告,客观梳理了罕见病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目前的调研结果。
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可对罕见病药品及原料药给予减免税优惠。
同年,国家药品管理局发布公告,可对我国暂未上市的罕见病治疗新药采取即到即审的优先审评方式。
同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包括奥曲肽在内的多种罕见病药物及肿瘤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我国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版)》,并宣布纳入全国324家医院,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以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
因为珍稀,所以珍惜!无论是罕见病复杂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是患者求医路上面临的诸多挑战,这些都对我国的罕见病医疗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疾病科普、健康宣教、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以及多元化救助模式的探索,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博士张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