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第13个国际罕见病日如期而至。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原本就承受病痛的罕见病群体,面临了新的困境。
交通管制与感染风险笼罩之下,他们已定下日程的手术向后推延,有患者需医护辅助注射的特效药停用,急需器官移植者无法完成评估加入等待队列。平静之中随时可能急转直下的生活里,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见。
应急:术后在家用切割机卸石膏,患儿骨折送医门诊外等12小时
一阵机械的轰鸣声中,梁雯(化名)和丈夫用手提切割机在包裹儿子双腿两个多月的石膏上锯开裂痕。
14岁的小豪患有罕见病成骨不全症(脆骨病),2019年12月在深圳接受髓内钉手术后,他回到湖北黄石家中,从腰部到脚掌被石膏牢牢包裹。2020年1月24日,黄石“封城”,一个月后,到了拆除石膏的日期,梁雯与丈夫无法将其送往医院,只能自己动手。
跟许多脆骨病患者相似,小豪经受过太多次失败的手术。他9岁时发病,与同学玩耍时第一次骨折后,接受了数次钢板手术。这一看似正常的处理对脆骨症患者的骨骼具有相当的破坏力,让原本是轻症的小豪陷入恶性循环。从那时起,他往往在手术过程中骨折,拆石膏时骨折,卧床三年,睡觉时也能骨折。梁雯向南都记者表示,儿子几年间双腿骨折了三四十次,自己已经数不清了。
2月23日,梁雯与丈夫用切割机、剪刀、钳子和刀片,花了一上午,又锯又割,提心吊胆地把包裹儿子双腿的石膏卸下。小豪卧床两个月后第一次能够坐起来,他笑着,试着活动双腿,却又感到一阵疼痛。他跟母亲说,感觉右腿的骨头应该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断,却轻轻一动就疼,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按照常理,石膏拆除之前需要到医院拍X光片确认骨骼情况。疫情期间,小豪与家人没有通行许可,没有交通工具,更无法承担被感染的风险,这一步无法实现。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的医生也无从断定疼痛的原因,这种未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深圳零壹罕见骨病关爱中心负责人孙月向南都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像小豪这样出现关节疼痛无法就医的例子并不少见,与她有联系的患者家庭中,已有6名孩子出现骨折等紧急情况。
2月21日,11岁的脆骨病患者小书在安徽家中摔倒,右大腿严重骨折。爷爷拨打了急救电话,他家离医院并不很远,救护车却因道路封锁迟迟不到。到达医院后,他们又发现门诊已关闭,只接收急重症病人。
孙月也是一名脆骨病患者,她清楚记得骨折后等待固定处理时的感受,“痛到浑身都在出汗,觉得全身只有一个位置是存在的,就是骨折那个位置。”
那天,小书等了超过12小时,2月22日凌晨,他的家人通过上述中心联系到当地医护人员。小书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医院,于2月25日接受手术治疗。
延后:手术改期、特效药暂停、需移植者无法开启排队
疫情带来的交通管制与感染风险,让罕见病患者们定下日程的手术向后推延,药物使用与寻找器官移植供体无法如期进行。
春节前,一名江苏脆骨病患者的母亲找到了孙月,与专家线上连线后,计划年后带女儿动身前往深圳治疗。这名女孩在脊柱出现问题后卧床已一年有余,受疫情影响,需额外再等待数月。孙月向南都记者介绍,人体骨骼在负重和锻炼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长,卧床不动使脆骨病患者的骨密度快速下降,一个月的流失堪比正常情况下一年的流失。
山东济宁兖州人李文华家中有三名庞贝病患者。这一罕见病患者体内缺乏酸性α-葡糖苷酶,无法分解贮积的葡萄糖来为肌肉、器官提供能量,手脚和心脏会渐渐失去力量,呼吸慢慢衰竭。李文华的哥哥李文峰身高约1.7米,体重曾低至70斤。
2019年,李文峰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几家凑出近40万为他买到半年量的特效药,按标准每两周使用一次。2020年2月27日,李文华向南都记者表示,使用特效药需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说明配药,注射时包裹导管以避光且控制速度,以往每次使用,李文峰都需要到市里医院的神经内科住院两天。
今年过年期间,李文峰原本初七就该用药,但抵抗力本来就比常人低下的他更不敢冒被感染的风险出门。家人只望在停药的这段时间里,他的病情继续保持稳定。
北京爱稀客肺动脉高压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黄欢向南都记者表示,病情已加重至需要接受移植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需要接受医护人员的移植评估后才能开启排队的进程。而寻找供体本就需要大量时间和运气,“通常要等三个月甚至半年,如果是心肺联合移植可能要等一年左右。”如今,这一评估因疫情推迟,让危重患者们的未来更加不可预见。
短缺:大量患者身处乡镇依赖邮寄药物,专家赶赴一线短期难以复诊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就被收录其中。患者肺动脉逐渐闭塞,使血管阻力显著增加,爬两三层楼梯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嘴唇和手指、脚趾呈现“蓝紫色”,需长期用药。
冬天是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最为厌惧的季节。气温下降让血管更易收缩,呼吸更为困难。黄欢表示,机构目前尽量帮助患者用上药,减少高危情况的出现,来保护这一群体。
黄欢所在的关爱中心,近期曾对疫情期间肺动脉高压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其向南都记者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三百余名填写问卷的患者中,54%来自四线城市及县城、农村,八成依赖邮寄购买药物,只有7%表示在疫情期间可以正常随访/复诊。
黄欢表示,此前考虑到春节期间物流停运后恢复需要时间,机构已提醒患者们提前备药,而受疫情影响,已有一定准备的患者们还是面临着断药的危险。问卷发现,有45%的患者为春节准备了一个月的药量,只有一成患者会购买三个月的药量。备药不多,除了因为药价较高以外,也因为患者复诊时医生往往会根据疗效对药物种类和剂量作出调整。
黄欢说,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曾期盼着2020年的到来。
去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谈判药品准入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可用的4种靶向药物同时被纳入医保,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今年春节之前,一些地区的医院里缺少这些药物,或报销暂未落实,导致部分患者们并未成功购买,用药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有人想着,“等过完节之后再说”。
当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公众重视之时,物流已经陆续停运。黄欢表示,其所在机构目前一对一地将药物寄往离身处疫区的患者较近的县市,患者各自再想办法获得许可取药。
疫情中,呼吸与危重症领域顶级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调配,也打乱了一些罕见病患者的计划。
近日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的“呼吸机”“插管”“ECMO”本就是肺动脉高压患者们无比熟稔的词汇。黄欢向南都记者表示,国内对这一病症诊治较为专业的医院只有约30家、医生50多名,基本来自呼吸科和心内科。
当患者们在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发现许多原先给自己治病的医生的身影,了解到部分留守原单位的专家也大都正在抗疫一线,他们也明白,前往北上广治疗或复诊的计划将被无限期推后。
2020年初春,国际罕见病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如期到来。
在中国,包括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天使综合征、先天性肌无力、血友病等在内的罕见病患者总人数接近2000万,还有数倍罕见病基因携带者。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
孙月向南都记者表示,这场疫情中,罕见病病友们看到公众开始共同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疾病时,产生迷茫、恐惧,“没有分清病和病人是两回事,恐惧演变成对一个人群的排斥。其实我们非常感同身受。”
她与同事在一封给新冠肺炎患者的公开信中呼吁,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疾病的挑战,联结了生命背后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