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首个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0/04/07

近日,首个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有关的诊断和管理专家共识在《The Lancet Rheumatology》杂志上发表。众所周知,SSc患者发生ILD的风险较高,且SSc-ILD死亡风险高。首次通过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进行评估时,超过50%的SSc患者患有ILD。


由于筛查方法的差异、治疗方案的限制以及缺乏共识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对SSc-ILD进行早期干预。为了使患者尽可能获得最佳临床结局,需要在疾病管理的多个方面达成多学科共识。


参与本共识的欧洲27位医师组成的专家组(包括呼吸科、风湿科、内科医师,中位SSc-ILD治疗经验为11年)在三轮在线调查、一次面对面讨论和一次在线会议中,经过系统文献分析及多轮共识意见讨论、投票等过程,最终制订出SSc-ILD的首个循证共识声明。


共识涵盖了6项内容:1)风险因素;2)筛查;3)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4)治疗开始和选择;5)疾病进展;以及6)治疗升级,包括52条主要声明和6条补充声明。


干货满满,精彩不容错过,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梳理下共识里有哪些重点信息,内容将分两期呈现,本期重点是疾病危险因素、筛查、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01 危险因素


呼吸道症状、吸烟史、种族(印第安人;美籍非裔)、男性和弥漫性皮肤型SSc增加SSc患者的ILD风险。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也增加了SSc患者患ILD或发展为ILD的可能性,而抗着丝点抗体的存在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弥漫性皮肤型和无皮肤硬化的SSc可能增加SSc患者患有ILD或发展为ILD的可能性”,仅达成了81%的共识。事实上,一些专家在投票时答复,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仅弥漫性皮肤型SSc增加了ILD的风险,而无皮肤硬化的SSc的风险与局限性皮肤型SSc相似。


虽然有报告称其他生物标志物(如KL-6和表面活性蛋白D)与SSc-ILD有关,但专家们认为这些在临床实践中不常用(表1)。


微信截图_20200409182415.png


02 筛查


所有SSc患者应在基线时使用HRCT筛查ILD,并检查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危险因素、筛查、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篇(DLco)],以提供基线参数,并进行听诊。所有SSc患者应定期复查肺功能以作筛查。


对HRCT筛查间隔时间没有共识声明。HRCT的筛查和使用频率应考虑每个患者个体ILD的风险,由临床医师确定。投票过程中的专家建议X线或肺功能检查异常以及出现呼吸困难时提示需要进行HRCT。


在讨论中,一些专家指出,考虑到辐射暴露的潜在不必要风险,特别是那些疾病稳定的患者,避免过度使用HRCT很重要。但是,近年来HRCT技术进步相当大,辐射较低(现在单次高质量HRCT检查的累积辐射量一般为1.5-2.5 mSv39),可获得更高质量的扫描结果。


此外,已经有研究验证了SSc-ILD的低剂量HRCT方案。一些专家认为食管扩张相关的误吸可能与ILD相关(表2)。


微信截图_20200409182441.png


03 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


诊断和评估SSc-ILD的主要工具为HRCT,并以肺功能检查(FVC和DLco)和呼吸道症状临床评估作为支持性诊断工具。SSc-ILD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HRCT特征和程度评估。但是,确定严重程度应采用多种措施:应考虑呼吸困难(有或无6分钟步行试验)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运动引起的氧饱和度降低和生活质量。


共识不同意使用呼出的一氧化氮、咳嗽频率和食道直径诊断以及评估ILD严重程度。肺超声诊断SSc-ILD患者的有效性尚未达成共识,但这一技术已成为最近研究的课题(表3)。


微信截图_20200409182511.png


04 SSc-ILD的详细管理方案(节选)


微信截图_20200409183135.png

从上述2020年最新欧洲共识内容我们发现,HRCT早期筛查、肺功能检查以及关注症状主诉至关重要,尤其是肺功能检查获专家100%一致认同。同时在管理方案中也能看出,无论患者筛查、疾病诊断还是疾病严重程度评估,FVC均是需要关注的指标。


总之,这些以证据为基础的专家小组共识声明,采用改良版的德尔菲法(Delphi)进行综合评估,为SSc-ILD的早期识别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想要了解治疗和疾病进展方面的更多内容吗?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咱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systemic sclerosis: evidence-based European consensus statements. Lancet Rheuma 2020, 2(2): 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