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送出去的每颗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其实地球是圆的,你做的好事终会回到你身上……”
一个网友的评论,曾让林晓静潸然泪下。
他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曾执着一件事情:背着女儿四处求医,和很多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小孩的家庭所遭遇的窘境一样。
这些家庭,家家都有一个“小胖”,无法抵制食欲,仿佛“永远吃不饱”,“这是一种重度残疾,一辈子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生活……”
这种疾病叫普瑞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综合征,英文名Prader-Willi syndrome),一种自儿童一岁左右,就会开始无节制饮食的疾病,属于世界医学界的先天性罕见病症之一。
两年前,林晓静在萧山租下一栋房子,改成“小胖家园”。这是全国唯一服务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孩子的非营利性机构,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登记。
最近,独此一家的“小胖家园”想搬新家,林晓静求助快报,“希望热心人帮帮孩子们……”
建一个没有食物诱惑的地方
让“小胖”们来减肥
林晓静,温州人,他开办的“小胖威利罕见病关爱中心”位于萧山瓜沥镇。这里到杭州市区没直达班车,得转几趟公交车。
这是一幢农民自建房,年租金12万元。一楼客厅很大,每天,孩子们会相聚在这里活动与学习,二层和三层都是卧室。厨房的位置很“特别”:独立起来,“藏”在这栋楼的后面,“尽量不勾起孩子们对食物的联想。”
“我租下这套房子,是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建一个没有食物诱惑的地方,让各地孩子来‘减肥’。”林晓静说,“一般家庭,家里到处有食物的诱惑,把厨房锁住,孩子们会撬开。还有,家长也不知道如何科学定量给孩子喂食。”
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吃饭,一日四餐:早餐、午餐、水果餐(下午三四点)、晚餐。主食是杂粮,但对肉食、蛋类等高蛋白的食物,有一定要求,严格定时定量。
据林晓静介绍,2018年开办以来,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个家庭,带孩子来这里住过。最远的家庭,来自新疆。最小的孩子4岁,最大的20岁。
来这里的孩子,都是相同体征:胖!饮食稍不节制,身子会像皮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一般五六岁大的孩子,体重就能达到七八十斤。最重的一个男孩,来的时候才4岁,体重105斤。
目前,包括林晓静在内,还有三位家长正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小胖”家庭在这里生活,每月要交3000元的费用,家长们也要帮忙做点事情。
你不了解的小胖威利
“花儿基金”发起人苏家铭导演,曾制作了一部动画短片《你不了解的小胖威利》。
主人公叫徐周磊,18岁,身高155厘米左右,体重360斤,手脚只有七八岁孩子的大小。他曾被医生误诊为“单纯性肥胖”“发育迟缓”。一直到14岁,才被确诊为“小胖威利综合征”。“肥胖”和“畸形”让他成为了同龄孩子中的“小怪物”。
这些年来,他人生主要课题就是减肥。在承受疯狂食欲折磨的同时,跑步、爬山、健身等等,几乎所有的方式都试过了,甚至切掉了自己三分之二的胃,但体重仍旧在不断增加。
“这样的遭遇,我女儿也一样。”回忆女儿从小到大的过程,林晓静语气沉重,“女儿1997年出生,三个月大,我们就带她辗转就医。一开始,没有医生知道她到底是什么病。3岁左右,女儿老说饿,能吃就拼命吃。直到孩子11岁那年,才在上海一家医院确诊是小胖威利综合征。当时在网上,查不到任何关于这个病的信息,后来我们辗转到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儿科医生说,我们是医院确诊的第6个病例。”
“这是我家的经历,我不想同样的患者家庭,再走我那么多弯路,甚至倾其所有却一无所获……”早些年女儿的求医经历,让林晓静萌生创办“小胖家园”的想法,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小胖”。
“小胖家园”是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林晓静说,一路走来,虽然很艰难,但得到全国很多医院、医生、志愿者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已经有1620位确诊的孩子。
挽救一个“小胖”
就拯救了一个家庭
贪吃肥胖,是每个“小胖”都无法绕行的宿命。对于男孩董哲的妈妈来说,“小胖家园”的存在,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孩子,也拯救了一个家庭。她说:
我儿子哲哲,2002年11月30日出生。从孩子出生,我和爱人没来得及体验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就隔三岔五带孩子跑医院。
我刻意控制孩子饮食并增加运动:6岁学跆拳道、上篮球班,打羽毛球、玩轮滑、跳绳等运动天天坚持。但没能阻挡孩子变胖,13岁的孩子,体重160多斤。
我和老公几乎崩溃!去年11月,儿子体重达235.8斤,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带孩子来到“小胖家园”。事实证明,这是我这些年最明智的一次决定。
这之前,儿子每天打四次胰岛素(最大剂量),血糖、血脂、血压仍达不到正常指标。儿子痛苦时,常用拳头大力捶打自己的太阳穴,并冲我大吼,我欲哭无泪!
到这里的第一天晚上,奇迹发生了,儿子一夜安睡,呼吸平稳,以后基本再没打过呼噜。
两个月后,减重42斤,降压药也停了。今年2月5日,我带孩子回了一次家。一路上七个多小时,孩子全程戴口罩,不吃不喝非常配合,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这在之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希望热心人帮“小胖家园”找个新家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爱的群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邹朝春,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小胖威利”的生存和救治状况。他还有一重身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
他说,即使是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小胖威利综合征”也极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在婴幼儿期常被诊断为脑瘫,儿童期又易被诊断为肥胖症。
目前,纳入浙江省罕见病医疗保障范围的首批病种是戈谢病、苯丙酮尿症,法布雷等几种疾病,但“小胖威利综合征”并未入内……对终身需要治疗的“小胖”而言,医药费是巨额数字。
林晓静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多方因素,“小胖家园”要暂时关闭,另择新址,他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新家”——价格实惠一点,位置尽量靠近市区,交通便利,“这样,志愿者或家长来回也方便。”
林晓静见过这样一对杭州夫妻,他们在钱江新城上班,家在南山路,他们放着西湖边的房子不住,租住在萧山,就是为了白天把儿子寄养在“小胖家园”接送方便。
另外,厨房和起居的建筑主体,最好能各自独立,“烧饭时,可减少食物对孩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