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是当前人类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缺乏疾病认知和有效可及的诊疗方案,罕见病患者长期面临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两大难题。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该病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罕见病的早期诊断,一直是医学界渴望攻克的难关。溶酶体贮积症高危筛查项目正是从源头抓起,把好罕见病防治的第一关。这对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后期的规范诊断而言都十分重要。” 江苏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张爱华教授表示,推动罕见病规范筛查和诊疗建设,助力早诊早治成为重要方向。
由于以溶酶体贮积症为代表的罕见病早期诊断难,检测方法没有普及,如何提高专业管理团队和特异性治疗的可及性,都是当下亟待正视的问题,更显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不少专家更是将目光瞄向前移罕见病筛查关口,这也使得基因检测市场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早期诊断难,疾病检测认知不足
目前,根据欧洲统计数据显示,已知罕见病病种在7000-8000种之间。中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并不罕见。我国的罕见病患者数量超2000万 ,且多诊断困难,容易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目前,罕见病患者能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不足40%,平均确诊时间超5年,以戈谢病为例,据《2019戈谢病患者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61.9%的戈谢病患者有过误诊的经历,27.9%的患者需要1-5年才能确诊。
溶酶体贮积症(LSDs)是罕见病家族中的一组遗传性代谢疾病,由于缺乏有关水解酶导致机体中相应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体中贮积,从而引起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障碍。戈谢病、庞贝病、法布雷病都是这一类疾病。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溶酶体贮积症的潜在患者都会面临漏诊、误诊的情况,更有患者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确诊,从而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面对这一现状对溶酶体贮积症进行筛查、诊断、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张爱华教授表示,溶酶体贮积症单病种非常罕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对于溶酶体贮积症的患者长期面临着早期筛查和诊断率不足的难题,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溶酶体贮积症表现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特异性,涉及到多个学科,临床医生对于溶酶体贮积症这类罕见病的认知不足,专业的知识、诊疗的能力也非常的有限。所以,对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比较难以做出相应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溶酶体贮积症检测的方法也比较复杂,尽管戈谢、庞贝、法布雷有明确的检测方法,但是对于这些检测方法,也不是国内医疗机构或者是实验室都能够进行的。因此,患者的确诊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
“以戈谢病为例,在2019年戈谢病患者调查报告里显示,有60%多的戈谢病患者有误诊经历,接近30%的患者需要1-5年才能确诊,而戈谢病是溶酶体贮积症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疾病,大家可以想像比较常见的疾病都有这么高的误诊率和这么长时间的漏诊,就不要说发病中比较罕见的疾病了。因此,早期筛查诊断率不足,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张爱华教授说道。
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县域的罕见病患者及地方医院来说,罕见病面临着整体诊疗能力不足的严峻现实。目前,如何为基层提供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减少误诊和误治,患者在当地如何获得确诊并获得规范的诊疗方案,免去到处求医的奔波,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聚焦三级预防,关注高危人群筛查
眼下,医学界普遍认为,应该聚焦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特别是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筛查。
目前,公开资料认为,如果父母是携带者,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都有可能患病。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包括罕见病,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罕见病中,80%以上是遗传性的缺陷。针对疾病属性,增加医生的培训也成为重要指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雯华教授介绍:“由于80%的罕见病属于遗传缺陷,如何通过精准的筛查手段实现罕见病的筛查也成为重要问题。开展早期筛查是预防罕见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溶酶体贮积症是隐性遗传疾病,如果能将此及早告诉患者和同一家族的父母,他们有可能拥有健康的孩子。所以,我们在日常培训的时候都会跟年轻医生介绍,在给患者看诊的同时一定要询问家族史。”
“我们每培训一次就有人打电话,我们这里又有一个人诊断了。所以,加强对罕见疾病认识了以后,疾病的筛查率,特别是高危患者的筛查率有所提高。当然,完整的诊断要酶学检测和基因检测,但是你可以直接先去做基因检测,也可以的。这个就是很普遍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徐虹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为了加强筛查工作, 2020年,溶酶体贮积症高危筛查宣布启动,该项目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聚焦进行戈谢病、庞贝病、法布雷病、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四种疾病联合筛查;二是,将溶酶体贮积症诊疗科室从血液科、遗传代谢科两个科室拓宽到血液科、遗传代谢科、神经肌肉科、心内科、新生儿科、肾脏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儿科、免疫科等11个科室;三是、参与医院成倍增加,2019年参加该项目筛查的医院仅为100余家,2020年参与送检的医院则达到240余家,遍布中国29个省和地区;
四是,聚焦DBS检测量,从2020年开始检测量呈指数级上升的趋势,2020年度完成DBS检测超过3000份,检出患者近300名。
张爱华教授介绍,每种罕见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其中50%-60%的罕见病在儿童时期发病,另一组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约5.65%,其中每年新出生的罕见病患儿超过20万,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于患儿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突和经济负担。
“面对这样的数据和压力,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方案是从源头进行有效预防,通过三级预防策略尽可能地降低罕见病、遗传病的发病率。我们大家熟知的三级预防包含,一级预防即婚前孕前筛查,避免怀上患有罕见病的孩子,二级预防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预防罕见病患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新生儿筛查,在孩子发病之前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加强终生型的随访管理、药物控制,有效控制病程的发展。”张爱华教授说道。
筛查背后,基因检测成蓝海
筛查工作的落实需要相应的手段和技术,也正是由于罕见疾病诊断难的现实,如何针对罕见病进行精确诊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基因检测的使用较为普及,几乎各大三甲医院都在采用基因检测的方式诊断疑难疾病,这也催生了基因检测的市场容量。
根据前瞻产业数据,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目前测序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是亚洲市场,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增长率均超过了2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另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02.0亿美元,其中中国基因测序产业规模达到92.0亿元,如果按照美元比人民币1:7汇率进行计算,那么中国约占全球的9%-10%市场份额。
“现在,几乎大的三甲医院都可以针对罕见疾病进行基因诊断,所以说是很普及了。只不过酶学的,他需要送到第三方机构去进行专门的、比较标准的诊断套餐,为此,不少基因检测机构也专门设计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方法,用滤纸片、指尖血的方式,方便邮寄,但这样的基因检测手段还需要推广到全国。”徐虹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可以达到一次性筛査上百种罕见病,为临床指向不明的罕见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也正是通过基因检测的手段,可以明确罕见病发生的基因变异机制,评估再发风险,做到主动防范、降低生育风险。
事实上,不仅仅在生育领域,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已经多分布在中下游各个产业链。据了解,有3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此外,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斱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肿瘤易感基因筛查、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伴随诊断和用药指导、肿瘤愈后监控4个方面,目前尚处于培育期,是未来最大的市场,预计成熟后潜在市场千亿级;辅助生殖和遗传病诊断均是百亿级潜在市场。
随着测序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创新将推动基因测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根据国外研究机构预测,2018-2023年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增速在20%左右,预计到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美元。
“对于疾病的预防工作要提到早期筛查的层面,大部分疑难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非常快,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早期发现。此外,提高医务人员以及大众对罕见病的认知是基础,做好三级预防是关键,多临床学科共同参与也成为罕见病的诊治管理是保障。”徐虹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