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由Wanders首次报道的一种罕见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可在新生儿到成年发病,轻重不同,常见喂养困难、昏迷、肌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肝病、心肌病,甚至猝死等。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018年5月11日,该疾病已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long chain 3-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LCHAD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受累脏器有心脏、肝脏和骨骼肌,常见的症状有低酮性低糖昏迷、心肌病、横纹肌溶解、外周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此病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欧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尤以波罗的海区域为甚,波兰发病率为1:115 450,而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地区的发生率分别为1:193 430和1:314 700,我国发病率约为1:25万。
| LCHADD病因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LCHAD)是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中重要的多酶复合体线粒体三功能蛋白酶复合体MTP)的3种酶的组成之一。由于编码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 LCHAD)的 HADHA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长链脂肪代谢障碍,能量生成障碍,引起脑心脏、脑、肝脏、骨骼肌等多个消耗能量的重要器官受累引发该病的发生。
| LCHADD症状
LCHADD根据酶活性损害的程度、发病年龄和病情轻重也可分为3类:新生儿严重型、婴儿期肝型和晚发肌型。
01.早发严重型
这种类型发病较早,出生即可发病。通常患者伴有或不伴有心包积液的肥厚性心肌病、心律失常、肌酸激酶升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代谢紊乱,病死率高。
02.肝型
幼儿后期或儿童发病。病情较轻,伴或不伴有肝肿大的低酮性低血糖,脂肪肝,运动耐力差、无力、出现恶心、呕吐、视力异常等症状。
03.肌型
青少年或成年发病。肌无力,肌痛,尿色深,还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研究表明,有些在婴幼儿期心脏或肝脏受损的患者,在幼儿后期和青春期仅仅有肌肉表现。本病不同于其他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疾病的特殊表现是渐进性和不可逆的外周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
| LCHADD检查
通过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CHADD。
01.体格检查
检查可见黄疸、呼吸深大、肝大、四肢松软。
02.常规实验室检查
可有低酮性低血糖,急性发作时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氨水平升高。肌型患者可有肌红蛋白尿。
03.血酰基肉碱谱分析
患者可表现为豆蔻羟酰基肉碱(C14-OH)、棕榈羟酰基肉碱(C16-OH)、棕榈羟烯酰基肉碱(C16:1-OH)、油酸羟酰基肉碱(C18:OH)和油酸羟烯酰基肉碱(C18:1-OH)升高,C16-OH、C16:1-OH、C18-OH和C18:1-OH是LCHAD诊断的重要指标。
04.尿气相质谱有机酸分析
C6~C14的二羧酸尿和3-羟基二羧酸水平升高,但轻症患者或甚至伴有横纹肌溶解患者可无尿有机酸水平升高。
05.基因诊断
基因突变分析是确诊LCHADD的重要依据。通过对HADHA基因测序寻找突变以明确诊断。
诊断:需与其他脂肪酸氧化代谢病如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需要串联质谱和基因检测鉴别。某些肝病可导致多种酰基肉碱增高,需要基因检测鉴别。
LCHADD特征性诊断依据病情进展程度不可逆的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串联质谱检查可发现长链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C18-OH、C18:1-OH、C16-OH及C16:1-OH增高是LCHAD诊断的重要指标。
| LCHADD治疗
治疗原则:饮食治疗、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01 饮食治疗
新生儿患者避免空腹间隔3小时喂养一次;<6个月婴儿间隔4小时喂养一次;6~12个月婴儿夜间可间隔6~8小时喂养一次;1~7岁的儿童白天间隔4小时喂养一次,夜间可延长10小时喂养;而成人一般间隔8小时(4~12小时)进食。可在夜间或紧张活动时给予生玉米淀粉以加强对空腹的耐受,避免空腹给重要器官如心脏和肝脏带来的能量负荷。
02 对症治疗
①根据症状情况急性期可静脉滴注葡萄糖,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降低血氨,保护大脑、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减少猝死及后遗症的发生。
②根据检测指标适时用左卡尼汀补充肉碱以维持血中游离肉碱水平的稳定,缓解患者的心功能异常。
相关药物:中链甘油三酯补剂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MCTs);左旋肉碱补剂 (Levocarnitine);葡萄糖(对症治疗)。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要避免做剧烈运动或疲劳、规律进食、选择高糖、低长链脂肪酸饮食,避免饥饿及暴饮暴食。患儿父母再次生育时,母亲孕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可极大降低患儿病死率。有症状及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注意保护心脏和肝脏功能,可以减少预防多种致命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