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两岁半的悠悠(化名)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Ⅲ型(MPSⅢ)。“孩子一点点会失去所有已获得的能力,包括理解、说话、走路和吞咽功能等,她的生命大概不会超过12岁……”当时医生委婉地告诉秦佳(化名)。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邱正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黏多糖贮积症是由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多系统受累的遗传病,针对该类疾病,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全力以赴,希望孩子用上基因治疗药物
女儿的确诊彻底改变了秦佳的世界,自此之后,秦佳奔走于医院、药厂、研究所……踏入为女儿求医问药的道路。
2014年8月,秦佳了解到尽管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在酶替代疗法上遇到了瓶颈,但是国际上很多科学家正致力于基因治疗研究。
2018 年12 月,针对秦佳女儿悠悠MPS Ⅲ型 A 试验基因药物的临床实验申请终于在医院伦理委员会上会讨论,但结论却是不予批准。
没有通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试验样本,即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量,太少。提交的临床试验设计中,只有悠悠一名受试者。第二,前期实验不够充分,安全性证据不足。经过各种曲折,直到2019 年上半年,孩子才终于用上了药。也是中国第一个针对黏多糖贮积症的试验基因药物。
“如果有基因治疗药物的话,我们肯定愿意尝试的,但是前提条件是药物是安全有效的。”8岁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乐乐家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孩子已经错过了干细胞移植的适合年龄,基因药物治疗对于家长们来说也是唯一的希望。
“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整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经历各种环节。无论如何,药物的安全性是第一,第二才是有效性,有效永远放在安全之后。”邱正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基因治疗市场很火热,获批的药物临床实验却很少
“最近两年,基因治疗的相关投资非常热,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北京五加和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小岩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在血液类罕见病领域,有14项临床试验,具体以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为主。
“目前基因治疗是罕见病患者寄予希望的一个治疗方向,因为即使患者使用了昂贵的酶替代治疗药物,也不能完全控制疾病进展。罕见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国外有相关尝试,国内一些公司也在做研究。但是真正到能够上市,哪怕是能够拿到国家药监局批准文书,可以用作临床实验研究的目前国内还没有。”邱正庆告诉记者。
锦篮基因创始人吴小兵博士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析,目前罕见病领域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上市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比较难,尤其是在人体临床实验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二是基因治疗知识领域较新,罕见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传统的药物研发的知识体系不一样,国内的相关学科建设较少。
“记得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黏多糖贮积症基因治疗项目,但是后来由于资金和病例太少等问题,没有推进到临床阶段。”吴小兵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做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进展的,尤其是在动物模型上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要想从动物模型走向人体临床实验,道路十分坎坷和漫长,基因治疗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需要有医院的立项和伦理批件,临床试验需要IND申报,GMP规范的制品生产也非常关键。
邱正庆告诉记者,现阶段不仅需要加大对临床研究的投入,也要积极鼓励患者能够作为临床实验的受试者,更早的介入临床实验,这对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十分关键,能够缩短药物上市的审批过程,加速药物的上市落地。
“国内现在也都在研究初期阶段,安全性问题是放在第一位的,严格的管理规范必不可少。”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姚红霞建议,一是需要有更加严格的执行规则,从根本上提升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二是基因治疗的监管方面,要严格控制相关药品的审批环节,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三是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秦佳说:“悠悠出生时就有一头浓密亮泽的头发,她的小脸总是萌萌又可爱,一双清澈的眼睛总是透露着说不出的情感,世界对她来说似乎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家庭因为她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