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共治有道,“步”入新时代 ——渤健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暨氨吡啶缓释片上市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2/06/13

2022年6月11日-由渤健主办的“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暨氨吡啶缓释片上市会”圆满召开。本届学术大会以“共治有道 步入新时代”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分享了近年来有关多发性硬化(MS)的诊疗成果,解读了前沿诊疗策略趋势,并提出多发性硬化“因症共治”的治疗新理念,旨在推动多发性硬化领域学术发展及临床诊疗规范化,帮助更多MS患者预防疾病复发、延缓残疾进展,同时改善步行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力促国内多发性硬化诊疗格局步入新时代。

 

本次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采用了云端-地面联动会议模式,北、上、广线上线下会场连线参与,全国近千位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和临床医生共同参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学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应邀作为大会主席并致辞。

 

王拥军教授提到:“近年来,在国家的关注和产、学、研各方的齐心协力下,中国神经免疫疾病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以多发性硬化为代表的神经免疫疾病仍然面临诊疗难度大,诊疗体系不完整,规范化治疗不足等问题。本届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为相关专业领域专家打造了一个多维度、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临床经验交流及多学科协作探讨,推进中国多发性硬化的规范化诊疗与患者的科学化疾病管理,同时,普及多发性硬化“因症共治”诊疗新理念,帮助更多患者获益。”


1655087276347036407.png

(配图:渤健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暨氨吡啶缓释片上市会)


早诊早治,力促中国多发性硬化规范化诊疗持续推进


在中国,MS的发病率为0.235/10万/年,预计有3~5万名患者,属于罕见病。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更为多见。随着疾病逐渐进展,症状反复发作会影响运动、视觉、认知等功能,导致残疾的发生。MS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出现多次复发,残疾不断进展,患者预期寿命比健康人群平均缩短6~7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学强教授表示:“疾病修正治疗(DMT)是国内外治疗指南及专家共识一致推荐的缓解期标准治疗,是目前主流疗法,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复发的频率和残疾严重程度。但是在我国,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治疗情况不容乐观,据最新的多发性患者生存质量报告调研所示,有近6成患者缓解期无治疗。在缓解期的治疗方案选择上,DMT使用率18%相比以往有所提高,但对比欧美国家,我国的DMT治疗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另外,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DMT药物,尽早使用,尽早获益,预防疾病复发,延缓残疾进展。”

 

因症共治,多发性硬化诊疗格局步入新时代


多发性硬化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受损的位置不同,所带来的症状各不相同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在MS各个阶段提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并积极开展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对患者的影响尤为必要。


 “MS治疗不仅需重视长期疾病管理,也需关注当下的功能障碍改善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因症共治’指的是多发性硬化管理需要兼顾对因和对症治疗,不仅需要从源头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复发,延缓疾病进展,同时需要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进行科学管理。多发性硬化呈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例如视力下降、运动障碍、言语表达困难等,步行障碍是最常出现的MS症状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十分严重。在过去,我国临床上一直缺乏能针对性改善MS患者步行能力的药物。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目前能够改善多发性硬化成年患者步行能力的药物也引入到了中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在大会中强调:“从某种角度来说,‘因症共治’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将会改写MS的治疗格局,促进MS治疗步入新时代。”


在本次多发性硬化高峰论坛上,渤健同时举办了氨吡啶缓释片上市会,渤健亚太区总裁温浩基先生表示:“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锋,渤健致力于为全球罹患严重神经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探寻、研发和提供创新疗法和相关方案。在MS领域,渤健拥有领先的药物组合,在罕见病创新药审评审批加速的利好政策下,渤健希望在未来能将更多创新治疗选择带到中国,并携手各方推动MS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