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孤儿药
鲁先平:“孤儿药”国产化是治疗罕见病的根本出路之一
发布时间:2016/09/21


由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树兰医疗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将于2016年9月22日-24日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届时,我们将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中国罕见病工作如何更高效、实际地推动。

本次大会我们将邀请到深圳微芯生物董事、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公司创始人鲁先平先生作为大会的发言嘉宾。他将向与会人员介绍公司首个研发成功并按照孤儿药批准上市的药物的研发经验。



嘉宾介绍:鲁先平,深圳微芯生物董事、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公司创始人


本次大会发言主题/方向

中国首个按孤儿药批准上市药物西达本胺的研发与挑战

问:作为熟知中国药品市场情况的专家,目前,在孤儿药领域,中国的孤儿药市场,无论是从利润空间开发上还是罕见病病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上都远远不足,您觉得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答:新药研发的主体是新药研发企业。

罕见病定义种类多,患者相对少,市场小(按适应症分类来说);同时罕见病的基础研究也少,研发更难;若从患者需求考虑,新药研发企业花大的精力(资金、时间成本)去研发,按适应症获批上市,按常规的新药定价,市场销售回报不可能支持企业持续研发和长期发展。这样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回报不匹配所致的企业生存发展困难是主要问题。

因此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要改善孤儿药的供应问题,政府需制定刺激政策尤为重要。早在1983 年,美国就制定了《孤儿药法案》,FDA“针对减少临床数量的人数、加快审批、免临床”等一些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制药公司对孤儿药的开发,数据显示,1973年到1983年十年的时间,美国只有10个孤儿药上市;在1983年的“孤儿药法案”颁布之后,从1983年到2015年有将近500个孤儿药上市。

日本于1993年实施了《罕见病用药管理制度》,罕见病用药研究的全过程可享受基金资助、减税、优先审批、药品再审查时间延长及国家健康保险支付上的政策优惠。至今,全球至少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孤儿药相关法案。得益于价格管理、基金资助,税务减免以及市场独占期等多重优惠政策,国外孤儿药研发如火如荼。

但在中国大陆,受碍于罕见病药品的特殊性及激励政策的缺失,国家对罕见病的治疗费用尚无保障政策,国内药企对‘孤儿药’研发动力明显不足,孤儿药的原研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加之国外孤儿药引进困难重重,导致了中国无论从利润空间开发上还是罕见病患者需求性和可及性,都远远不能满足。

以微芯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的研发审批举例,虽然该药首个适应症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属罕见病范畴,临床研究参照国外罕见病开发,即在中国开展的是注册性II临床研究,缩短了临床研究的时间,CFDA和CDE也给予了优先和特殊审评通道,但西达本胺的新药上市审批仍耗费了近两年的审批等待时间。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最终没来得及等到新药上市就疾病进展了。

现在新药上市后,虽然国家将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呼声一直很高,经过国家卫计委谈判过的药品非常有希望成为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的品种,但在“医保控费、招标降价”的大环境下,即便进入医保目录,新药可能又要面临着一个省一个省谈判的漫长之路(目前仅纳入深圳市医保目录),进入医院费用极高,是微芯这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难以承受的,于企业市场销售困局仍难以打破,于罕见病患者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

因此在中国创新型孤儿药的研发和企业发展方面,亟需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来扶持中国孤儿药的发展。

问:微芯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创了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您作为微芯的董事,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您觉得目前在中国要投资孤儿药的研发,它的前景如何?有人认为中国的孤儿药市场即将火热起来了,大家(企业)需要抢占市场先机,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发病率较低的罕见疾病,其总的患病人数也在20万以上,是有非常可观的投资机会窗的。但我国上市孤儿药仅有130个,按照WHO标准,罕见病种类达6000~8000种,我国的孤儿药远远不能满足罕见病治疗需求。国际上虽已经研发出部分罕见病治疗药物,但由于国内缺少优先审批、简化流程等法案和措施,它们进入中国市场遥遥无期,即使进入中国市场治疗费用也是极其之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罕见病”在人种和遗传性发病的特殊性也导致国外开发的药物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患者,所以中国罕见病患者面临无药可医困局。

解决中国罕见病患者用药困境,商业环境与政策大力扶持“孤儿药”实现自主研发是根本出路之一。

尤其是今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习总书记在会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习总书记讲话可以看到,他次提到全民健康保障问题,强调重视儿童健康和妇幼保健,这无疑对重大疾病防治是利好信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这意味着重大疾病病患将会尽早享有公平医保政策治疗以及保证相关稀缺药物的供应。今天,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基因检测技术和精准医疗概念和临床实践的飞速发展,罕见病8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针对其遗传性的特殊性,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和精准治疗观点的发展,开展针对性的研发,用相对短的研发周期获得新药治疗突破将成为可能;更进一步的是大家正在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罕见病的治疗问题,社会团体、学术团体也正在逐步建立和推动罕见病事业的发展,现阶段孤儿药的研发存在技术上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国家及各省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决心,例如青岛是中国首个把孤儿药报销放入了医保里面的城市,并设立一个特殊的专项基金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的。深圳市已将西达本胺纳入了地方补充医保药品目录,浙江省将一些罕见病的品种纳入了医保,上海也公布了一个有36种孤儿药的目录,列入了他们的医保序列。这些积极的迹象,都会促进中国的孤儿药的研发和商业化,相信在国家和各地积极政策的带动下,罕见病将会成为下一个医药投资关注的重点,这既是医药投资的一块新兴领域,也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重大战略,将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问:西达本胺是中国首个按孤儿药批准上市的药物,同时也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它的成功意义重大。对那些想从事孤儿药研发的企业,您有什么建议或想法对他们说吗?

答:西达本胺是1.1类抗肿瘤原创新药、国家“863”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其首个适应症为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治疗罕见病的中国本土首个自主研发孤儿药,也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和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2015年华尔街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等相继报道了深圳微芯生物原创抗癌药西达本胺登上国际舞台”的新闻,同年9月,微芯生物总裁鲁先平博士入选福布斯中文版的中国十大创新人物。

回头来看,西达本胺研发成功不是偶然,究其根本得益于微芯在2001年成立之初就设定了自己新药研发策略——开发针对重大疾病,拥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也就是说要做全球最新机制的药物开发,通过全球专利授权,使中国原创新药在全球同步开发,公司也持续得到里程碑收益,而中国的权益留在中国,微芯在中国继续开展这个药物的研究,为中国的患者提供用得起的孤儿药。西达本胺曾获 “863”、 “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及“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孵化基地”项目支持。十五年来,公司在风险投资+专利授权+各级政府创新基金支持下而发展成功的自主创新之路,为中国孤儿药的开发和整个生物医药产业转型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产品上市后,西达本胺的研发脚步没有停止,目前西达本胺的适应症已扩展到其他治疗领域,对孤儿药的持续研发投入和临床开发,可能会带来更多患者获益,这将使孤儿药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也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问:西达本胺成功了,而罕见病群体缺药的局面依然没有太大变化,你是否有计划将西达本胺的成功应用到其他孤儿药研发上面去?具体设想是怎样的?

答:西达本胺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的全新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完全区别于传统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西达本胺此次获批的首个适应症也只是表观遗传治疗肿瘤领域的冰山一角,目前以联合西达本胺这种独特的表观遗传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来缓解或解决治疗中出现的耐药、转移及复发,和增强肿瘤抗原的诱导表达以及激活抗肿瘤细胞免疫的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领域开展。这些研究将证明,合理的将西达本胺综合到现有治疗方案中,使更多癌症患者和罕见病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这些将是西达本胺这一原创表观遗传调控剂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

目前,西达本胺已经在进行针对实体肿瘤、其他血液肿瘤和罕见病的临床研究。实体瘤适应症(联合治疗)开发,已完成非小细胞肺癌Ⅱ期临床入组,启动乳腺癌Ⅲ期临床研究。作为我国首个进行全球同步开发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实现了源于中国发现、全球同步开发的战略目标,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开展了国际研发工作:美国已完成Ⅰ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联合PD-1抑制剂的实体瘤Ⅰb  / Ⅱ a期临床研究等;在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领域,已完成日本Ⅰ期临床研究;完成PTCL+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孤儿药申请,正在开展联合TKI治疗肝癌(沪亚生物国际HUYA/卫材药业Eisai)的研究;专利授权我国台湾地区,并向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申报复发或难治周边T细胞淋巴瘤适应证。国内临床方面,西达本胺在血液肿瘤(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和HIV等多种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

创新药物研发分“R&D”(Research & Development)两部分,孤儿药的上市只是完成了“R”部分, 也是“D”部分-开发的起点,围绕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应用,及新药靶点特异性的进一步开发将带来“罕见病”药物的临床价值提升,充分利用中国临床患者人群的多样性,以及越来越多有经验的临床专家资源的能力提升,也将赋予在中国开发“罕见病”药物更多市场机会和空间。

问:作为一名制药从业者,您对中国孤儿药的研发,有什么寄望?

答:孤儿药的开发绝不是依靠一家药企、一个机构、一所医院所能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关注与支持。寄望政府尽快制定我国的孤儿药政策和管理制度,效仿国外“孤儿药”法规对新药定价、税收优惠政策、注册审批特殊政策、医保政策,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呼吁地方政策制定者,可以借鉴“青岛的罕见病救助模式”及浙江、上海经验将孤儿药纳入医保范围;期待医院及诊断等行业,加快罕见病领域的基础研究、罕见病数据库建立,提升诊断和治疗水平。

最后也是我刚才也提到,破冰中国孤儿药无药可医的尴尬局面,“孤儿药”国产化也是治疗罕见病根本出路之一。因为我国还没有罕见病的定义和孤儿药的优惠政策,所以国内药企研发孤儿药任重而道远。但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仍要坚持孤儿药的开发,因为只有开始做孤儿药了,我们才能够跟政府和相关部门去沟通和谈判,才能申请政策的支持和经费上的支持,才能促使政府完善尚未完善的孤儿药法律法规和医保政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能够先行一步,为了中国有更多自己研发的罕见病新药,让罕见病患者尽早得到相应的药物治疗,降低罕见病患者的用药成本。习总主席提出来中国的未来靠创新,靠新的技术来引领中国今后的三十年,或者今后的很长时间的发展。这尤其适用于中国创新药物,特别是孤儿药的研发上面。

结尾,我想用一句微芯人的理念来共勉中国从事孤儿药和创新药的企业: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人命,应立足于科学而非政治,宗教和商业利益——这一理念将一直铭记在微芯人心中!


如果你想近距离与鲁总进行沟通和交流,探讨中国孤儿药国产化之路,欢迎参与和关注2016第五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

http://www.hanjianbing.org/content/details_56_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