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贵优雅的公主”这个词
你会想到谁
相信十人中六人都会提到奥黛丽·赫本
但你不知道的是
奥黛丽·赫本也是一位罕见病患者
『直到永远』(Always,1989年)是奥黛丽·赫本最后一部电影,她在片中客串扮演一位天使,一身白色毛衣,开导着已死去的飞行员灵魂,说着时间、空间、生死的意义,显得幽默、慈爱、淡定.....一切就像她本人留给世人的最后印象。她跌宕传奇的一生已被铭刻于20世纪。
女演员也好,时尚icon也好,在无数影迷眼中,她虽然并非媒体宣传中那么完美,但气质风度绝非常人可及。
漂亮与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而赫本就属于后者。她不仅美在皮相,更美的是心灵,即使年少时因为战争受尽苦难,也永不忘记永远优雅地微笑着,用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战火中走出的歌舞剧演员
小时候的赫本
赫本 10 岁那年,二战爆发,母亲带着她辗转到荷兰避难,在这期间,赫本在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不久后荷兰被纳粹分子侵占,他们指认赫本的舅舅有犹太血统并将其处决,家族大部分财产也被掳走,相依为命的母女俩陷入穷困。
少女时期,尽管战争的乌云笼罩不去,赫本始终没有放弃她钟爱的芭蕾舞。1948 年,她考取了著名的玛莉·兰博芭蕾舞学校,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但仍然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回到荷兰。
赫本与母亲
正是这次“回乡”,让赫本得到了她第一次在电影中露面的机会——她在一部介绍荷兰风光的电影《荷兰七课》中扮演一名皇家航空的空姐,为看客们用英语和荷兰语介绍荷兰。虽然只是小角色,但还是得到了一笔片酬,赫本带着这笔钱和母亲再次回到伦敦,并顺利在芭蕾舞学校入学。
然而好景不长,19 岁的赫本因为身高过高,被委婉告知无法再加入舞者的队伍,但上帝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她被选为歌舞剧《高跟纽扣鞋》的演员之一,功底深厚的她驾驭起此类角色简直轻车熟路,受到导演们的关注,之后她又在歌舞剧《塔塔酱》中出演了多个角色,1950 年,赫本在歌舞剧《开胃酱》中第一次有了独舞的戏份。
是演员,也是时尚icon
就这样,赫本正式踏上了演员之路,1950-1952 年间,正因为有了歌舞剧演员的表演基础,她陆续出演了一系列当时极受欢迎的小角色,直到迎来她人生中的大转折——在电影《罗马假日》中饰演“安娜公主”,她的搭档是正当红的男星格里高利·派克,后来也成为她的一生挚友。
《罗马假日》
纯真善良、俏皮可爱的安娜公主,被赫本演绎得有血有肉。电影上映后掀起收视热潮,赫本由影坛新人一夜爆红,无数少女模仿她在剧中的穿着和发型,赫本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派拉蒙电影公司看中赫本的人气,马上为她安排了另一部电影《龙凤配》,这也是赫本后来的经典作品之一。1953 年,赫本为了准备《龙凤配》的戏服,前去巴黎拜访时装大师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纪梵希听说有位赫本小姐登门造访,不禁心中窃喜,还以为是当时已经名声大噪的凯瑟琳·赫本。
为赫本调整礼服的纪梵希
一开始纪梵希并不在意这个平凡的姑娘,懒得为她专门置装,就让她在自己已有的系列中随意挑选。但当赫本穿上他的作品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发现那些设计如同为她而制,像有了生命般熠熠生辉。而赫本自己挑选的这几件戏服,也让《龙凤配》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真不知道是赫本成就了纪梵希,还是纪梵希捧红了赫本。
从这以后,赫本的许多重要时刻、镜头都有纪梵希礼服的身影,也正是纪梵希,让“小黑裙”成为赫本的标志性单品。
1960 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同样是一部在时装史上极有地位的电影。影片中赫本饰演的交际花 Holly 盘着头发穿着小黑裙,佩戴着方形太阳镜、层叠珍珠项链和黑色麂皮长手套,无一不成了后世时装杂志提起这几件单品时反复说教的经典。
用爱去对待世界
赫本之所以为全球粉丝所爱,不仅是因为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银幕形象,她为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
晚年,赫本受邀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因此在1992年,她以非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联合国也在总部为她树立起一座塑像,并命名为“奥黛丽精神”,她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1992 年 11 月,赫本因患有腹膜假性粘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adenocarcinoma)在索马里突然发病,被送往洛杉矶的医院急救,不料病情恶化,医生也无能为力,经过决定,奥黛丽要回到瑞士的家过耶诞节。
1993 年 1 月 20 日,赫本与世长辞。
“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常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头发,让小孩子一天抚摩一次你的头发;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要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
斯人已逝 精神永存
“天使终于还是回到了天国。”与赫本同时代的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听闻死讯十分伤感地说道。
>>>传承与影响
1994年,赫本的大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创办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Audrey Hepburn Children's Fund) ,继续着赫本伟大的人道主义工作。
他的母亲因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adenocarcinoma)而香消玉殒,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漫长而艰难的诊断过程令人沮丧。
他引用海伦•凯勒的话语“单独一个人能做的很少,但是大家一起做就可以完成很多”来描述罕见病群体一致发声和使患者摆脱孤立无援的力量。“7000多种不同的罕见病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但欧洲和北美6000万罕见病患者,连同他们的家人、医护人员和支持系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西恩是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奥黛丽•赫本美国分会(USFund for UNICEF Audrey Hepburn Society)名誉主席和“假黏液瘤幸存者(Pseudomyxoma Survivor,一家为假黏液瘤患者提供支持和建议的全球非营利组织)”的赞助人。
西恩多次将他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志愿者活动和对罕见病的支持中,比如TVE(西班牙最著名的电视网络)的罕见病日“电视马拉松(Telemarathon)”。
他还写了一本儿童读物,以纪念他的朋友、因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离世的艺术家Mauricio Saravia。西恩将收益100%捐赠给EURORDIS和NORD(美国国家罕见病组织)。他还为马耳他提供支持,马耳他的首个罕见病支持组“马耳他罕见病支持国家联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Rare Diseases Support Malta)”由首相夫人兼金盏花基金会(MarigoldFoundation)主席MichelleMuscat女士发起。
西恩曾担任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罕见病日大使。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很荣幸地宣布:西恩将再次担任2018年国际罕见病日形象大使,并对他再一次在国际平台上提高人们对罕见病的认识而表示由衷的感谢。
国际罕见病日是什么?
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发起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选择此时间点是由于这是每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寓意罕见。上海四叶草罕见病家庭关爱中心【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作为国际罕见病日全球推广伙伴之一,自2009年起牵头中国区罕见病日的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唤醒更多的公众了解并参与到罕见病倡导活动中来。
原文链接:
https://www.rarediseaseday.org/page/news/rare-disease-day-2018-ambassador
翻译/陈楠
校审/曹文东/夏蓓
本文由中国罕见病网编译,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